昔日热门单位也遇冷?2024届毕业生的第一场双选会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南方周末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校园招聘, 单位, 双选会, 学生, 广州, 线下, 许洋
涉及行业:建筑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广东省
相关议题:招聘
- 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土木、建筑专业学生转行或谨慎选择地产行业就业。
- 国企双选会中一些老牌房地产企业遇冷,求职者咨询较少。
- 教培行业受到“双减”政策影响,招聘低调,求职者对行业限制有疑问。
- 2024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87万人,就业竞争激烈。
- 双选会是企业与求职学生线下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招聘形式,对解决就业需求有一定效果。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 2023年9月20日,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校内主题为深圳市属国企2024校园招聘的双选会。(柯愉乐 / 图)
全文共4660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两三年前开始,房地产行业就下行了。”一家企业的HR坦言,“很多土木、建筑专业的同学,都选择换行业,有地产行业就业意向的学生也更加谨慎。”
线下形式中,双选会的效果比宣讲会好,几十到几百家企业同时到场,“解决就业需求的效率会更高,校方对双选会也比较认可”。
求职者的担忧也许是多余的。吴峰并不介意讲师同时自己备考公务员,相反,他对此很鼓励,在他看来,“有备考经历,工作上手才会比较快”。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柯愉乐
南方周末记者 蒋敏玉
责任编辑|吴筱羽
上千平方米的体育馆里灯光全亮,28张桌子依次围成一圈,桌面铺着蓝色丝绒,每张桌旁,立着一人高的宣传海报。
2023年9月20日中午,位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再过半个小时,深圳市属国企专场双选会就要开始了。这是这所985高校为2024届毕业生准备的第三场“双选会”。
2023年毕业生就业话题热度未消,2024年校招季又开始了。
本校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欧文欣已在场边等待多时。她提早做了不少攻略,穿着一件带有小块彩色图案的白色T恤,下摆束进浅色西装裤里,一半休闲、一半正式——某社交媒体上,有国企职工发“指南”称,不同于全身正装的刻板印象,“商务休闲风”才是国企青睐的员工形象。
“专门为了国企”,欧文欣第一次踏入秋招双选会的会场。她早就打定主意要考公,稳定性次之的国企行政岗被视作“保底”。
每年秋季学期开始后,成千上万新生进入高校,同时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即将被人生的列车送至下个站点。但想要下车却并不容易,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87万人,将再创新高,较2023年增加29万。
双选会通常意味着新一年校招季的开始。这是一种传统的招聘形式,通过直接邀请企业入校,实现企业与求职学生线下面对面交流、双向选择的目的。通往职场的每一步、每一个人,都被挑选、比较和竞争包裹。而随着政策、市场、就业观的变迁,学历、专业、行业和岗位的冷热也几经易位。
2023年9月最后10天,南方周末记者先后走访了广州三校共四场规模不等的双选会。而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秋季双选会几乎同步启动。
国企也遇冷
1
“他们都不懂,我们公司很好的。”9月20日的华工双选会上,深圳一家国有地产企业的人事负责人王明抱怨起来。
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成立于1989年,3年后上市,主营房地产开发经营,受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局直管。
这家国企有备而来。在场的大多数企业只派出两名人事,他们则派出了三人。但显然,额外配备的人手并未派上太大用场。
询者寥寥。无聊时,王明拍下两张照片。一张是别家企业,展位前四五个学生正排队等待咨询;另一张是自家展位,两名HR呆望着无人的前方。
王明所在集团并非这场双选会上唯一遇冷的企业。哪怕都是国企,一些老牌房地产企业,也都受到冷落。
2010年前后,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他们也曾是双选会的热门单位。“两三年前开始,房地产行业就下行了。”其中一家企业的HR坦言,“很多土木、建筑专业的同学,都选择换行业,有地产行业就业意向的学生也更加谨慎。”
“不过好在上面已经推出好政策了。”王明说着掏出手机,展示自己获得的“内部消息”,白底黑字的截图中提到,广州若干区将全面取消房产限购。
很快,“内部消息”获得公开印证。当天下午,广州发布《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的通知》——广州成为全国一线城市中首个部分放开限购的城市。
过往很长一段时期,互联网、房地产、教育三个行业因数量众多的校招岗位与强大的人才吸纳能力,被称为“校招三巨头”,智联招聘岗位需求数据显示,2021年,三巨头曾共同为应届生提供了56%的岗位。同年,情势发生变化,因各种原因,三巨头频频裁员,校招动力同样不足。
如果说房地产从业者尚能从政策变动中窥得几分机遇,教培行业则仍不知前路几何。
某知名教培机构的HR邓文晴自认为很“努力”。9月以来,作为公司位于广州的人事代表,她参加了3场双选会,“我基本都是最后一个走的”。9月26日的另一场双选会,原定下午五点结束,邓文晴一直坐到五点半,每当有学生在展位前稍作停留时,她便热情递上宣传册。
但她的勤奋不能消解两年前那场教培改革带来的影响。一名经济学硕士生路过展位时停了下来,直截了当地问:“这个不受限制吗?国家不管吗?”
邓文晴重复着解释:“双减是针对义务教育,补课这一块我们只做高中学科,初中及初中以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不受限制。”
同期的另一场双选会,同样需要向学生们解释,另一家教培机构的HR也采用了基本相同的说法。
时间倒回2021年7月,“双减”大幕拉开。一年时间里,全国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过九成,25家相关上市公司宣布100%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过去两年,为了减少媒体露出,邓文晴所在机构在线上的招聘宣传十分低调,校园招聘季,各地HR转而以线下招聘为主。
很少有人再喋喋不休说起教培行业曾经的辉煌。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一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教培行业曾力压互联网、电子商务,位居第一。当年,一家头部企业推出了3000人的春季校园招聘,几家当年名声大噪的在线教育机构,合计招聘规模近万。
9月20日的双选会上,邓文晴一共收到12份简历,而那位发出质疑的经济学硕士,最终带走了一份宣传册,承诺回去再看一下。
2
双向选择
以广州为例,通常一整个就业季下来,会有超过200场双选会举行,时间从9月到次年6月。
“企业招聘,无非就是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线上,发布一些招聘资讯到就业网或就业公众号上。线下就是宣讲会和这种(双选)招聘会。”广州某校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项目主管许洋介绍。
2023年9月26日,广州,暨南大学校内的双选会结束后。 (柯愉乐 / 图)
这是一家专注校园招聘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官网显示,该平台与五十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每年承办线下双选会超过200场,累计为20.6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的四场双选会,有三场都由这个平台承办。
通常,一次常规的双选会由高校和人力资源公司合作举办,学校提供场地和生源数据,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对接企业、布置场地等。许洋介绍,线下形式中,双选会的效果比宣讲会好,几十到几百家企业同时到场,“解决就业需求的效率会更高,校方对双选会也比较认可”。
至于招聘效率如何,对企业来说,最直观的莫过于现场咨询情况。
吴峰是第二年跑双选会,他是一家公职考试培训机构广州分校的负责人,机构成立仅三年,培训业务涵盖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等,全职讲师不足20人,规模上还只能算是个小微企业。
但9月28日这天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学楼前,吴峰的展位旁,前来咨询的学生却几乎未中断。临近中秋国庆长假,参加双选会的学生本就不多。
吴峰的桌上摆着数本《广东选调生笔试真题》,“扫码即可领取”的标语吸引了不少学生。
“现在考公比较热门。”吴峰清楚,自己所在的公司正是乘上了“考公”“考研”热的东风。对很多并未想清楚出路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铁饭碗无疑是“确定的出路”。
不过,即便“考公”正热,也不是每次参加双选会都能如此顺利。吴峰提到,2022年秋天,自己曾前往中山大学参加双选会,效果不甚理想,“我们公司小一点,那些同学可能更喜欢大企业多一些”。今年,他的招聘行程中就取消了中山大学站。
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校招生留存率也决定着企业招聘的决策。
佛山一家新闻网站的HR黄丽已经参加了四年双选会,计划内,今年她要去往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招聘,但新闻传播专业排名靠前的某省内知名大学却不在其中,原因正在于招聘留存率。
黄丽记得,2021年春招,单位从这所大学招了四个同寝室的男生,一个月之后,“全部走了”。
“四个人里,有回老家的,有考公务员的,有考事业编的。”黄丽补充,“重新招聘还要培养,过程耗时,成本也比较高,也就不愿意再招这所大学的学生了。”
企业选择学校,同时也在被学校选择。“如果是只有一二十人的不知名企业,肯定不给来的,这首先对企业本身不负责任,他们来到这里,也招不到人。”9月26日下午的暨南大学双选会现场,前述校招平台另一位负责人透露,学校会对参会企业有一定要求。
“以暨大为例,它要求的肯定是知名企业,比方说中国500强企业有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有多少,薪资范围如何,岗位适配的学历(是不是本科及本科以上),这些要求都会有。”
部分场次的双选会会限定主题,将某类企业集中到一个场次。例如9月20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双选会针对深圳市属国企,9月26日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的双选会面向集微半导体行业。9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另一场双选会则聚集了两百余家企业,重点招聘广西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3
供需问题
为了参加9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的双选会,中山大学材料学相关专业硕士生李嘉敏特意从深圳出发,坐了近两小时校巴赶来。
她的热情在进入学校后减少了一半。不同于一周前的那一场双选会,这次的场地设在室外,拥挤、嘈杂且闷热,随处散落的企业宣传单被人踩在脚下。很快,她就地坐在墙边休息。
李嘉敏三年前从山西一所高校毕业,一门心思备考研究生,“费了很大劲”考上中大。研究生入学时,导师曾告诉她和同门,不要为了提升学历好找工作而读研。但李嘉敏没有被说服,“事实摆在那儿,研究生的起薪就是比本科生要高。大家都这样(想)”。
参加这场双选会前,她特意打听过行业薪酬。别人告诉她,在深圳,一个材料学硕士月薪不到两万算低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每位填报志愿时了无头绪的理工科同学都会心照不宣地默记同一条口诀,“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刻板印象中,它们是钱少、活累、竞争激烈的代名词。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指向下,传统行业向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业转型,应届毕业生年薪三十万的故事已不算罕见。
但这天的双选会还是让她小小失望了。“(企业开出的月薪)都在一万五至一万七左右,比我的预期低很多。”她带来了六份简历,临走还剩了几份。
从事校园招聘工作四年来,许洋观察到,双选会上的人岗供需不对称的情况越发突出。一方面,学生就业积极性不断提高,与会人数攀升;另一方面,参会企业的数量和释出的岗位却在减少。
“企业的需求是受大环境影响的。2021年我们在广外办的双选会,有一百多家企业参加,但今天只有不到60家。”9月28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双选会现场,许洋这么说起。
在许洋看来,不对称的供需关系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对企业而言,招的人变少了,来的学生却很多,企业可以有更多机会挑选到合适的人。但同学们找工作的确变难了。”
9月28日下午,一名广东药科大学的女生结束了和吴峰的面谈,停在展位前逗留。
当被问到为何对公考机构感兴趣时,女生将南方周末记者拉到一旁,低声道,“可以一边兼职一边考公啊。”随即,她的神色又变得狐疑,“跟你说了,我还怎么找工作?”
她的担忧也许是多余的。吴峰并不介意讲师同时自己备考公务员,相反,他对此很鼓励,在他看来,“有备考经历,工作上手才会比较快”。
吴峰更表示,到了面谈阶段,自己会直接建议求职者去备战公考,考完之后,再来确定初步意向和最终的入职复试。但说出这句话时,他皱着的眉头,并未舒展开。
(王明、邓文晴、许洋、吴峰、黄丽、李嘉敏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