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第一学历”里的年轻人

发布日期: 2024-04-08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家书工作室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学历, 同事, 面试官, 同学, 学校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江苏省

相关议题:

  • 许多名校硕士生因本科学历不是985或211,在求职时感受到了明显的歧视,这对他们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但实际求职市场中,"第一学历"依然是许多企业重要的筛选标准。
  • 一些毕业生因为第一学历的限制,不得不多次降低求职期望,从互联网大厂到中小企业,经历了重重挫折。
  • 在职场中,即使表现出色,第一学历较低的员工也可能因此错失升职机会,感到自己在团队中“低人一等”。
  • 调查显示,61.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表明社会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未来编辑部”实践课程

现在就业环境严峻,你只要有一步走错了,带来的影响都是天差地别的。

文|汤新健 邢子蕴

采访|汤新健 陈莹蓉 邢子蕴

运营|陈莹蓉

责编|张慧凤

指导老师|王辰瑶

“面试官根本不会在意我穿成啥样。”

见到孙贺时,他刚刚在宿舍结束一场线上面试,上半身西装革履,下半身穿着普通的运动裤和运动鞋。他如此向我们解释自己的着装。

“我都习惯了,反正只要是提到了本科学校的面试,我都不用等结果,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孙贺是南京某“211”大学202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市一所“双非”院校。

孙贺手机里存着一个记录自己求职经历和结果的表格,可尽管孙贺在求职单位一栏写的密密麻麻,甚至还有不同颜色的标注,但面试、确认等项目下却鲜有痕迹。

秋季招聘的黄金时期从9月开始。此时,一些名校的硕士毕业生们发现,因为本科学校的含金量不够,他们的求职之路比那些“第一学历”出色的同学们更为坎坷。

在求职市场中,“第一学历”泛指在高等教育阶段第一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学历。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也提出,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

但家小书了解到,因“第一学历”被困在就业市场上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哪怕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考上名校的研究生,但这“后来的证明”似乎并没有太多说服力。

“怎么说呢,面试的时候,从面试官的态度就能看见结果了。”

孙贺叹了口气,翘起二郎腿模仿起面试官来,“当时他就是这样子问我的:‘你的本科毕业院校,是叫xx大学对吧,我不是很熟悉,能否请你向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所学校呀?‘”

“我说那是一所工科强势院校,我们学校的新闻传播学近些年也有很好的发展……但是还没等我说完,面试官就打断了我。”

最后的结果是没有结果。孙贺因为“能力方向和面试岗位不符”,被这家单位拒之门外。

目前已经就业的智杰,也曾有和孙贺类似的烦恼。

智杰23年硕士毕业于上海的一所顶尖“985”高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智杰说,他之前每次去面试,最害怕面试官问自己有关本科院校的问题。

“每次问到一些知识、技术方面的问题,我感觉都很不错,面试官也都是带着笑的。但是一旦聊到本科院校的事情,感觉面试的气氛瞬间僵硬了起来。”

智杰告诉我们,自己的求职过程可以用“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低要求”来形容,从互联网大厂,到一些互联网的知名企业,再到现在落地的一家中型企业。

“不是我好高骛远啊,我舍友也投了那家,但是面试官是笑着看着他进去,笑着看着他出来的,我在门外看的一清二楚。我俩都是一个组里的,做的事情、相关经历,甚至包括获奖都几乎是完全同步的。感觉差距可能在于,他本科至少是个‘985’吧。”

不同于智杰在面试上的坎坷,汶轩的面试非常顺利。然而在正式就业后,汶轩却总觉得自己因为第一学历问题“低人一等”。

因此一次和同组同事的不愉快的竞争,虽然产品最终是按照汶轩的想法落地了,但得到升职的却是那位方案不行的同事。

后来汶轩私下和同事们聚会时才听说,尽管那位同事和自己同一批入职,但他当时是拿到了SP(special offer)的,而汶轩自己,只拿到了普通的入职offer。

“我真的不能理解,做出这个产品的不是他(那位同事),是我!凭什么是他(那位同事)升职?我始终都不觉得他(那位同事)比我强,他(那位同事)工作能力也就那样,我俩也都是‘985’毕业。如果真的要找理由,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那位同事)本科学校比我好。”

对于自己的经历,汶轩这么解释。

“那你有问过你们主管,或者其他同事,在他们看来,为什么你的那位同事能升职呢?”

面对提问,汶轩沉默了。好一会,她才抬起头:“我没问过,平时主管对我俩的工作也都比较放心。但是我觉得,我真的不比他(那位同事)差。”

“第一学历”对汶轩的这次遭遇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汶轩本人觉得,“第一学历”影响了她的职业发展。

目前研二的煜飞还没有真实地经历过求职和工作,但已经在为第一学历担心了。

他提到自己课题组的学长学姐,20多个人投了一家企业,只有本科是“985”、“211”的同学最终进面。

煜飞自己一直关注一家著名企业,他了解到的情况是:去年招聘的时候,这家企业会对本科“双非”和本科“985”、“211”的同学进行薪资待遇区分;而今年,这家企业在招聘时直接不给‘双非’本科的同学面试机会了。

另一边,那些“第一学历”优异的同学,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自己的学历优势。

本科毕业于南京一所“985”高校的小桑同学称,毕业求职主要是校招和社招两个路线,校招方面相对来说更看重学历。

“当时跟我一批进入校招的,他们的本科比较普通,后来我们交流过程中发现确实对他们的能力考核可能就会稍微多一些。但对我没有过多的考核,看到学历之后稍微聊了聊就比较顺利地通过了。”

“第一学历”在就业市场上的真实权重无法得知,但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因“第一学历”不是985或211而感受到被歧视或担心会被歧视,是名校硕士生求职者们真实存在的心理困扰。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关于“第一学历”和求职就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1.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有40.3%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是就业歧视的表现。

然而,也有44.3%的受访者认为“第一学历”作为招聘的筛选标准是基本合理的;有55.1%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是高学历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结果。

事实上,社会对于是否应将“第一学历”作为求职中评价标准的态度不一。

其中,反对者的主要观点集中于学生的本科学历,并不能代表该学生三年后甚至五年、十年后的能力。如果用“第一学历”作为求职的一项限制条件,有“一刀切”的嫌疑。

刚刚研二的江洋告诉我们,自己曾对于因“第一学历”等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而感到“愤怒”。

“我宁愿HR告诉我,我能力不行,我很差。或者,他直接告诉我他不想要我,这些都行。但是如果他说‘因为看见了我是专科,不太合适’等原因的话,我真的很想直接结束聊天。”

江洋是专升本后再读研的同学。他很不愿意提到他硕士之前的教育经历,在江洋看来,自己经过了种种努力,最后好不容易读了研究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如果在求职的时候,仍然因为自己是专科出身等原因而被拒绝,“真的会很想打HR一拳。”

孙贺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认为自己的本科学校层次,只能代表自己高考时的实力;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校层次,却更能代表自己大学本科期间所做的努力。

“我能接受他(面试官)更看好本硕都是‘985’‘211’的同学,但是我不接受他仅仅因为我本科学校不好,就根本不把我当一回事,这就是赤裸裸的‘一刀切’嘛。”孙贺说。

本科毕业于北京一所‘985’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阿沐也支持不应以“第一学历”评价求职者。

“即便我可能是一名‘既得利益者’,但是我有一名同学,虽然他是一个‘211’院校的毕业生,但是他参加了一项计算机竞赛,我很清楚,能参加那项竞赛的人,水平肯定比我强。但是,他投每个大厂基本没有一个会回他的。他现在只能在无锡的一家小公司做一些普通的工作,现在他又辞掉了。我觉得这种其实很可惜。”

但是,也有相当一些人,包括正在求职的同学们,认为看重“第一学历”是有合理性的。

正在找工作的子豪告诉我们:“我不认为这(将‘第一学历’作为求职中的评价标准)是一种就业歧视,我反而觉得这是相对合理的,我认为那些研究生毕业于‘985’但本科不好的人,他们想要和本硕都是‘985’的毕业生同台竞技,就得接受这种差异性对待。”

子豪自己就是‘双非’毕业,也是通过考研上岸了一所顶尖名校。他坦率地说在两所学校里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氛围,以至于刚入学时,自己有点被卷的“喘不过气来”。这种感觉在自己的本科学校,是除了期末周之外的其他任何时刻都不会有的。

虽然阿沐不赞同将“第一学历”作为求职中的评价标准,但是在培养环境和资源这一问题上,他和子豪观点一致。

阿沐回忆起自己在本科期间曾参与过的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一个和AI有关的课题,全国没几个学校能有这种课题的机会。

“的确高考不能代表现在,但是本科四年你所处的环境、学校对你的培养相较于你的竞争对手也是确确实实完全不同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看学校,我觉得并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况且,同样是双一流院校,本科生想通过考研进双一流的难度远远低于高中生想通过高考进双一流的难度。”子豪说。

录取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考研录取率都在20%上下浮动,而这些高校高考招生人数每年大约为37.7万人,仅占全国招生总量的4.7%。

除了从人才培养上找原因外,岗位稀缺可能是更现实的原因。

一位互联网企业的HR小黄坦言称,“现在就业难,优秀的大学生太多了,这一份证书那一份奖的。可以说,来100个甚至1000个大学生,在能力上都能过关,但是我们的指标就只有5个。我们只好去想办法进行筛选,筛着筛着,就把‘第一学历’筛进去了。”

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曾在《破除第一学历歧视要有新解法》一文中提到,企业对求职人员的“第一学历”进行歧视,主要出于两个原因。

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迷信高考,认为高考可以作为检验求职者能力的试金石。高考被视为一场公平竞赛,高考成绩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但是,迷信“一考定终身”会制造新的社会不公平。哪怕专升本了,从普通大学本科考入顶尖大学研究生,都难以得到认可。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面对海量求职简历,往往不得不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做法,通过第一学历等标签来筛选简历,达到缩小遴选范围和提高招聘效率的目的。

已入职2年的杨乐也认为,说到底是就业市场本身的供需问题。他自己的第一学历也不光鲜,但本科毕业时找到一家企业,工资可以开到7k左右;而自己研究生毕业后找到的公司,能开出的工资也才9k出点头。

考虑到2年工作经历会带来的工资涨幅,在他身上似乎读一个研究生和双非本科毕业后就工作“真的没啥区别”。

据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的《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TOP100》显示,在全国TOP100的大学里,“985”“211”高校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的确整体高于“双非”院校,差距在3k元左右。

但这一差距无法体现“双非本科+名校硕士”“名校本科”“双非本科”“名校本科+名校硕士”等不同的学历组合的复杂情况。

不论是否支持将“第一学历”作为求职中的评价标准,不论一些教育从业者、新闻媒体如何一再呼吁企业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问题,我们的所有受访者都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倍感压力。

既然无法改变环境,他们就不得不用更卷的行动来缓解自己的就业焦虑。

“现在就业环境严峻,你只要有一步走错了,带来的影响都是天差地别的。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简单来说就是要更卷。”智杰告诉我们。

第一学历不佳的林枫靠充分抓住实习的机会,成功签约了。

“一方面,实习生可能在‘第一学历’方面,看的没有那么重,很容易就能拿到实习offer;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能够顺利入职的原因,大概率是我抓住了实习期的机会,让领导注意到我。”

林枫在实习期间深入研究了这家企业的文化、产品结构、目前所处的大致阶段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他向自己的分管领导提交了一份有关企业发展的报告。这个“自选动作”可能最终帮到了他。

林枫认为,不管最后企业怎么去看自己的那份报告,哪怕根本不看,自己也至少给领导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一好印象,很可能就成了转正过程中的加分项。

猎聘发布的《2023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调研显示,企业招聘应届生最看重三大要素:相关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专业与岗位的直接相关性、未来的潜力和可塑性,得票率为 76.38%、63.8%、52.45%;

名校出身、更好的学习成绩则并列第5,得票率均为 16.56%;而更高的学历得票率仅2.76%,排名第9。

江洋则想通过更高的学历来拉平“第一学历”带来的劣势。

“我打算读博。我觉得这是我能做的、为数不多的能对我有所提高的方式了。”

江洋告诉我们,自己因为专科出身,在一些企业招聘实习的时候,都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更别提正式找工作了。

“专升本、考研,我都过来了,我想我应该能继续冲下去。”

“在我们暂时无法改变这种环境的情况下,与其称之为是一种‘歧视’,倒不如我们想想办法,怎么去适应。找实习也好、多参赛也行,或者换条路走,考公、出国,都是能走的路。”智杰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

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也可加入家书社群,一起热烈畅谈

往期推荐 READ MORE

点击关注 / 听一万种声音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