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邀请】与《我是职校生》作者对话:职校生,是一种社会处境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HOPE学堂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职校生, 社会, 职业学校, 职校师生, 作者, 职校, 老师, 第一人称, 编辑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四川省
相关议题:职业教育
- 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据高中阶段和本专科高校在校生总数的较大比例,其中70%以上的职校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反映出这一群体在社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和特定社会处境。
- 2010—2021年间,职业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
- 职校生常被社会舆论视为“不努力”“没出息”的反面典型,实际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生产和服务角色,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声音长期被忽视。
- 《我是职校生》通过受访学生自述和教师视角,展现了职校生的真实生活和成长经历,强调了让个体发声的重要性。
- 该书尝试以多元视角和口语化表达,记录职校师生的日常经验,为理解和关注职校生的劳动处境提供了具体案例。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点击购买
“第一人称”书系002号作品《我是职校生》现已上市,趁天府书展,10月18和19日将在成都做两场线下活动。
首场活动,我们邀请到了HOPE学堂发起人、从事职校师生公益近十年的梁自存老师作为嘉宾,和本书作者陆千一对谈。
本文作者:普照(《我是职校生》责编)
◎一个问题的提出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3.49%;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国本专科高校在校生总数45.85%。从这一角度上,可以说这个国家40%以上的年轻人,都是职校学生。同时,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
另一方面,在2010—2021年间,职业学校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值得思考的是,在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高考升学之路”以外,那些进入中专和大专职校的年轻人们,常常被指为“不努力”“没出息”的反面典型。对这些年轻人来说,上中专、念职校到底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又该如何穿透偏见,重新认识这庞大而无声的“40%”群体?
本书的策划和写作,其中一个面向,正是对以上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一本书的诞生
作为编辑,想简单讲讲这本书的“身世”:2024年12月,头一次决定接受外部合作的稿件,随后以一种相对高效的编辑过程,和别看的合作编辑时超、作者陆千一,共同商榷、协作,历时9个月,完成了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在这次合作达成前,稿件经历了两年多的策划、编辑、写作,也在一些同行评估中多番流转,最终在译文社“第一人称”书系出版,是谓机缘。
合作编辑时超最早如此讲述这本书的源头:“作者虽是一位年轻的新人,但文字能力很强,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她来到西北地区的一所职校,成为语文老师,给汽修专业的同学上课,讲非虚构和文学,也讲女性主义和电影。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两年里,她陆续访谈了许多性格各异、家境有别、城乡背景不同的学生,也采访了同事,记录下职校师生的人生段落。”
十二位受访学生自述,一位食堂员工自述,以及三位老师的文字:陆千一老师的作者序、专业课老师张超的自述和林小英老师的推荐序,共同组成这部以自述散文为主体的第一人称纪实作品。
早至2021年,我即有意识寻找可写作职校题材的作者,也曾尝试联系相关资深人士,只可惜主题好抓,写作则是另一回事——要找到能合作磨出一部书稿的写作者,是原创文学选题操作的核心也是难点。相比面对媒体发表访谈或单篇文章的专业人士,有能力执笔整部书稿的写作者,或许更为稀有。本书作者陆千一在我眼中具备写作者特质,有个人的腔调和表达力,文本也能看出,是思考沉淀后才落笔——这也是这本书得以成立的核心前提。
◎推广的尝试
在推广《我是职校生》的尝试方面,我头一次用了试读本这个形式,在书下印前先小范围寄送,在新书上市前已为这部新人新作积累不少良好口碑,有好些读者已等不及要买啦。
◎书的特色
本书虽由老师担纲采写者,但将话语权大部分交予受访学生,以自述为文本主体,辅以老师序言,提炼出问题原型和思考脉络,与正文自述呼应,形成叙事为主、说理调和的文本构成。另补充专业课教师和后勤职工的声音,以及学生写作课习作。每篇有足够文本量撑起内容深度,以直观的文学自述,多角度展现鲜活的职校生个人经验和职业教育的当下场景。
作者在序言中写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到其清晰的头脑和强大的同理心,令我分外敬佩:“我试图对于一群人进行文学创作而非理论研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目标下,我没有资格用主观的单一视角让她或他从属于某一群体。在我工整的文字之下,他们只会成为一个个人物符号,然而他们的人生远比一篇故事、一个结论中的符号更丰富、更具体。语言作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故事的面向。我不希望这部作品成为迎合社会观念转变的浪漫或猎奇叙事,因此我在写作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他们的语言。事实上,他们的力量正散落于此——他们的语言丰富而广阔,我们不是找不到,而是不去找。我试图通过口语、方言、零碎的玩笑和日常观念,结合口语式的结构,尽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人。几近完稿,我越来越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样的出发点或立意的共创采写和文学写作,我想多少已具备在文化传播中走入更广泛路径的潜能。如何让真正没法凭自己发声的个体发声,普通人口述要怎么做,这本书或可提供一个案例。
👉点击购买
相关活动预告
职校生,是一种社会处境
——“第一人称”书系《我是职校生》新书分享会#01
时间
2025年10月18日(周六)
19:00-21:00
地点
成都市金牛区马鞍街45号(前锋路地铁站E1口步行50米)
晚读书店
嘉宾
本书作者,曾在职高任语文教师两年
陆千一
HOPE学堂发起人,从事职校师生公益服务近十年
梁自存
报名方式
关注“晚读书店”小红书、公众号后续推送
看见职校生:一个职校语文教师的实践和写作
——第一人称”书系《我是职校生》新书分享会#02
时间
2025年10月19日(周日)
14:00-16:00
地点
新华文轩锦华店
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一段68号万达广场3层
嘉宾
本书作者,曾在职高任语文教师两年
陆千一
报名方式
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