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假期不排值班,统筹弹性上下班!教育部8举措为教师减负
来源网站:www.sohu.com
作者:南方都市报
主题分类:劳动政策与管制
内容类型:普通新闻报道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师, 事务, 教育部, 进校园, 社会
涉及行业:教育, 服务业
涉及职业: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工作时间
- 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
- 教师不得被强制要求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活动,如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
- 教师不需承担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政务应用程序不得强制打卡签到、积分排名或上传照片视频。
- 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等名义变相借调。
- 课后服务安排应与正常下班时间衔接,教师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课后服务情况不得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提出8条措施,其中,明确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如法定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事务多、时间少、负担重,早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痛点。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教师减负。2019年,中办、国办即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24年以来,国家以及地方教育部门更是持续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行动。
此次最新《通知》更是直指教师负担的长期桎梏,从“白名单”制度明确禁止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学任务,到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多项具体措施直面当前中小学教师承担过多督查检查、社会事务等非本职工作的痛点,为教师减负划出了明确的管理“红线”与数量“底线”。如《通知》中要求,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未列入“白名单”事项原则上不得进入,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
在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方面,《通知》着力解决教师面临的“表哥”“表姐”困境,明确不得安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同时要求推动教育数据平台整合共享,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用。面向教师的政务应用程序每年集中清理,不得设置强制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统计在线时长等强制性功能,非必要不得强制要求教师上传照片、视频等。
同时,《通知》还严格规范了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每校每年承担社会考试次数不超过5次。除依法依规组织的必要培训外,原则上不得要求教师参加非教育教学培训,各类培训时间安排应避开教学高峰期。
教育部要求,规范涉校涉师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不得随意设置创建示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等事项。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严禁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
课后服务应安排在上课日及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学校教学计划之后,结束时间应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做好衔接,严禁随意扩大范围。各地各校应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在常态化治理的具体对策外,还延展到建立服务保障、监测核查、协同治理等长效机制,以确保“进一步”减负政策目标的实现。
教育部明确,接下来将教师减负纳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责任督学常态化督导,并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教师负担问题监测,畅通省市县三级举报电话、邮箱、二维码等问题反映渠道,建立监测点和监测员队伍,并对问题频发地区进行约谈通报、严肃问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