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图书馆,长满了假装上班的年轻人
来源网站:k.sina.com.cn
作者:新浪网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假装上班, 裸辞, 找工作, 图书馆, 年轻人, 失业, 父母, 咖啡厅
涉及行业:服务业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地点: 无
相关议题:失业, 青年失业
- 许多年轻人失业后选择假装上班,每天准时到达图书馆、咖啡厅、公园等地方,下午准时“下班”。
- 这些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假装上班,是因为失业带来的焦虑和羞耻感,以及父母的期望和压力。
- 图书馆成为假装上班的首选场所,因为学习氛围浓厚,适合复习备考、准备面试或者静心思考。
- 假装上班的年轻人并不是“躺平摆烂”,而是在规律地执行自己的学习、换工作计划,为真正的工作做准备。
- 假装上班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也在探寻自己未来的方向,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最近,#没有工作,每天按时出门假装去上班#词条登上小红书热榜,相关博文下,都是“世另我”“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的评论。
每天早上八九点,假装上班的年轻人,准时到达图书馆、咖啡厅、公园,甚至商场的按摩椅休息区“上班”,下午五六点准时“下班”。
经历同样的早晚高峰,同样一坐就是一整天,他们和打工人的最大区别,只在于“无工可打”“无薪可领”。
失业就失业,裸辞就裸辞,怎么还要“假装上班”?伪装待业身份的日子是怎样地“惊心动魄”?假装上班能缓解待业的焦虑吗?
为了不让家人发现,很多年轻人坚持每天早起出门,过朝九晚五的生活。只是目的地从以往的工作单位,变成了快餐店、咖啡厅、书店、图书馆,甚至是商场的按摩椅。
担心自己无法承受母亲令人窒息的责备,网友“莓莓猫在角落”选择隐瞒自己辞职跑路的决定,每天说在上班,实则偷偷跑到了图书馆“自我疗愈”。她在小红书分享道:
“我承认,这里真的很治愈我,有网络,有热水,有厕纸,还有暖气。对我这种没有工作的咸鱼来说,简直就是美好的天堂~”
麦当劳、按摩椅环境嘈杂,不适合静心学习;咖啡厅、自习室消费不低;书店则没有免费的桌子座位。
九点开门、六点关门,遮风挡雨,冬暖夏凉,能让人清静舒适地待一整天的图书馆,成为了假装上班的人的首选。
你甚至可以搜到“裸辞后免费去处攻略”,有博主从开放时间,周边吃饭、交通,甚至车位等问题进行了“图书馆全方位测评”。
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学习氛围浓厚,适合待业的他们专注于复习备考、准备面试,或静心思考“修行”。
是的,选择“假装上班”的年轻人,并不只是为了逃避父母,也是在借“上班”“工作”的节奏,规律地执行自己新的学习、换工作计划——
复习备战考研、考编,学习外语出国留学,完善简历找工作,静心沉淀提升自己,无班可上的他们,并没有真的“躺平摆烂”,一直在为“真上班”做准备。
为了瞒住每天的嘘寒问暖,甚至同吃同住的爸妈,假装上班的“伪装者”人均“影帝影后”——
去图书馆还得带着饭,“做戏做全套”;原本是跨城上班,失业了仍然六点起床假装通勤;不想去外面就躲在楼道等父母去上班了才进家门,还随时怕他们突然回家……
不住家里的失业者,同样也需要注意不“穿帮”:不在“上班时间”接爸妈的视频电话,回复“在忙”;辞职第二天立马关掉微信步数;每个月还得给爸妈汇钱,假装一切正常……
这些遮遮掩掩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对极容易焦虑的父母。
“主要是告诉他们会让他们无比焦虑,还不如我每天出去,大家相安无事。”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的父母大多是50后、60后。他们年轻时普遍经历过工作分配、下岗潮,缺乏安全感,对他们来说,稳定是最重要的,失业在父母眼里,意味着巨大的生活变化。
父母的这种观念,也加重了年轻人“失业羞耻”的心理,难以坦诚相告。
不少女孩也提到,自己如果没班上待在家里,还需要面对父母“不如找个人嫁了算”这样更加猛烈的催婚攻势。
假上班,毕竟是假的,失业焦虑仍然困扰着这些人——
同龄人都在努力工作赚钱养家,自己停滞不前格格不入;努力投简历面试找工作却屡屡被拒,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足;到猫咖狗咖消磨时光时,想到“连狗都有工作,我没有”而深深emo……
没有了收入来源,但仍需要天天出门“消费”,他们前所未有地节约:
有时一天只啃一个花卷,搭公交不小心多刷了三块六也心疼不已;在麦当劳、肯德基待一天但只点一杯饮料;没钱了跑去图书馆隔壁的萨莉亚当服务员兼职……
但度过这段最焦虑的时间,又发现失业也不过如此——天没有塌下来。在图书馆、咖啡厅发呆的日子,也让有些人跳出了“必须马不停蹄奋斗”的束缚,久违地停下来、找自己。
他们开始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抄经文静心、看自己想看的书、专注复习备考,或者只是追剧磕CP、趁着好天气坐在草坪上晒太阳……
这样看来,从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抽身,适当地暂停,让自己安静、沉淀下来,好像也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为什么长辈总是会说“你这个年纪就是应该好好奋斗、好好工作”之类的话,从不给年轻人停歇喘气的机会呢?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作彧关于“时间社会学”的研究观点,或许能给出答案:
“我国在短短40年间完成了其他国家200多年的发展任务,这导致了不同世代问题与观念的叠加。”
在上一辈眼里,30岁是一个奋斗的年龄。但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到30岁时并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向,他们的30岁是迷茫的。
父辈理想中子女的状态,与年轻人的真实现状,是割裂的。冲突与束缚由此诞生。
为无法与父母倾诉感到苦恼的年轻人。/@Laine
他们利用假装上班的时间探寻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了打破迷茫现状所付出的努力。
每个人都终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这场假装上班的“表演”总会有落幕的一天,希望那时,他们已经拥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2]《国家统计局: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