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就业为何难(上)

发布日期: 2023-08-14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就业, 找工作, 青年失业, 岗位, 大学生, 毕业生, 行业, 数字化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相关议题:失业, 青年失业

  • 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受疫情、政策变化和经济下行冲击影响,教育、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的校园招聘减少,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受挫。
  • 2023年6月,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达到21.3%,可能低估了实际失业情况。
  • 高学历失业问题突出,三分之二失业青年受过大学教育,学历高度“内卷”却未能带动能力水平同等提升。
  • AI技术发展引发对就业市场和个人职业生涯的担忧,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平台经济和数字化就业多元发展,带来更复合的技能要求和工作形态。
  • 青年就业供需失衡,市场上找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是要招聘大学生岗位的近2倍,大学生遭遇毁约的情况普遍存在。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文|财新周刊 汤涵钰(见习),黄蕙昭 范俏佳 林珂莹 刘凌云,傅饶(实习)

8月,高校应届生已经离校,但就业工作并未随着毕业生离校画上句点。

相比上一届大学生,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严峻复杂:2022年秋季校园招聘期间,受疫情、政策变化和经济下行冲击,教育、房地产、互联网三大传统校招大户熄火,中小微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受挫;而到2023年春季校园招聘,经济动能提前减弱,复苏挑战重重,二季度以来的市场预期更是明显逆转,企业校招放量不及预期。多家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萎缩,上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同比不及去年疫情时。

2023年6月,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上升至21.3%,创下2018年有该数据以来的新高。而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张丹丹研究,截至2023年3月,除了被计入失业率统计的630万青年失业人口,还有1600万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非在校生,青年实际失业情况可能被低估。

数字背后是更深层的青年就业挑战: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多重失业压力叠加,三分之二失业青年受过大学教育的“高学历失业”问题突出,青年从“缓就业”“慢就业”到“不就业”,以及学历高度“内卷”却未能带动能力水平同等提升。

就业难的“老问题”下,新的变量正不断涌现:ChatGPT横空出世,引发人工智能(AI)2.0时代技术追赶热潮,却衍生出AI对就业市场和个人职业生涯影响的担忧。数字科技和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推动平台经济和数字化就业多元发展,也带来更复合的技能要求、更流变的工作形态。

当企业岗位收缩和结构大调整并存,更“不稳”的就业市场和更“求稳”的大学生,两者张力越发突出。而政府在促就业上政策惯性和投入偏好,包括政府购买岗位、发动国有企业招聘应届生等,亦可能变相加剧求职者的保守倾向。

劳动力市场的深层变革,凸显重建就业池的必要性。面对一个剧烈变化的未来,高校、青年、政府、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谁还在找工作

青年大学生正身处一个异常严峻的招聘季:尽管整体经济形势逐步回暖,青年失业率却依然居高不下。2023年二季度,青年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超过20%,背后是600多万希望工作却去向未定的求职者。

2023届本科生黄宇在毕业离校之时,意外成为统计数据中的“失业者”:2023年7月中旬,已和他签订三方协议、敲定入职时间的一家国企突然约谈黄宇,告知因经济形势和业务重组,公司招聘名额减少,只能临时毁约。黄宇当场哭了出来。当时,他已作好入职体检、整理好入职材料,并拒绝了其他所有offer(录用邀约)。

他告诉财新,之所以选定这家国企,就是为了“求稳”。这之前,黄宇一直希望进入互联网企业,但在疫情后愈演愈烈的互联网裁员风声下,他将求职目标转向国企的软件工程师岗位。春招季,黄宇投递了约200份简历,争取到了这家国企的实习考察机会。“5月开始实习,通过了考核,也签了三方协议,本来以为稳了,没想到毁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和黄宇一同通过这家国企考核的应届生共30人,已有约三分之一遭遇毁约。剩下的应届生仍未确定入职,正提心吊胆等通知。

李空的“被解约”也来得猝不及防。距离毕业典礼不到两周,在川西毕业旅行的她忽然收到HR(人力资源)的消息,得知“HC(Head Count,拟招聘人数)没有了”——此前,她已在这家媒体线下实习三个月,收到了offer确认邮件。直至临近毕业,她因为手续材料向用人单位询问三方协议相关事宜,才得知岗位已被取消。

2023年6月7日,郑州大学举办校园招聘会。据智联招聘平台数据,截至 2023年 6月,2021—2022届毕业生求职者在高校就业市场上占比仍有 16%至 17%,这意味着相当大数量的求职者尚未落实去向。各种各样的“毁约黑名单”在大学生求职者中流传。2022年,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理想、小鹏汽车相继大规模解约,成为“黑名单”中的典型案例。2023年,这份名单不断延长,涉及互联网、游戏、生物医药、电子制造等多个行业,数家国企亦卷入其中。用人单位给出的毁约理由大同小异:业务调整、HC收缩、“双非”(非“985”“211”)劝退……遭遇毁约时,大学生往往已错过秋招、春招的黄金期。

“疫情舒缓之后,企业出于乐观的未来预期进行了扩招,但如今经济恢复情况不及预想。”一名私企HR告诉财新,当下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倾向于通过更小的成本达成招聘目标,原先那批许以较好薪资、福利条件的校招生就变得“不划算”起来。而相较于资深员工,新进的应届生尚无培养的沉没成本,常常成为“调减”的首选。

普遍毁约背后,是青年就业极其失衡的供需比。参考智联招聘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需求人数/求职申请人数的比例从2022年一季度0.71降低至四季度的0.56,且在2023年一、二季度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市场上找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是要招聘大学生岗位的近2倍。与之呼应,多家招聘平台2023年4月至5月的大学生调研中,春招过半时,仍有50%以上的求职毕业生尚未拿到offer。

“岗位只招6个人,参加笔试的有116个人。”刘然向财新展示了她近期收到的一家报社笔试通知。按这家报社招聘要求,要完成笔试资格审查,应届毕业生须填写一份“在校期间未落实工作单位”承诺书。“相当于都7月中旬了,还有这么多人跟我竞争,大家还都没找到工作。”

刘然就读于一所新闻专业排名全国顶尖的“211”高校。春招以来,她针对采编相关岗位投递了50多份简历,得到回应的寥寥无几。她曾在一家媒体实习三个月,得到部门主任的赏识和推荐,本以为能以此在校招中抢占先机,没想到在“简历关”就被早早刷了下来。她回忆经历过的群体招聘:“人大、复旦、中传的扎堆,几乎人人都有三段以上知名媒体实习经历、有独立特稿和多媒体作品——感觉现在找工作就是要什么都有,有学历、有经历还得有人格魅力。”

仍在找工作的,还有往届毕业的大学生。

2023年1月8日,湖北宜昌,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在阅读“考前预测报”。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23年一季度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城镇青年中,失业人数共计632万人,其中已经毕业的失业青年有386万人,占到失业青年总数的61.1%。

另据智联招聘最新数据,2021—2022届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仍占求职者的约17%。这意味着相当大数量的往届毕业生尚未落实去向。

“随着2、3月考公、考研相关成绩公布,很多不愿意再‘三战’‘四战’的人进入就业市场。考公、考研时,这部分人是不算在‘失业人群’里的,只有当他们开始找工作了,才会被纳入失业率统计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看来,“考公热”“考研热”之下庞大的落榜群体,已构成青年就业市场不容忽视的潜在压力,“2023年3月至5月青年失业率就在不断上升了,可能也是前几年全职备战考研沉淀下来的就业群体”。

“疫情这几年大家都很焦虑,觉得有稳定的工作比较好,我才临时决定考公。”2022届北京师范大学翻译专业毕业生林琦回忆说,她先后参加了公考、省考、军队文职招聘,最好的一次进了面试,但还是没能成功“上岸”。转向企业求职后,备考产生的半年空窗期成了她的“软肋”。面试一所央企时,对方揪住这半年时间的空白不断追问:你这半年做了哪方面的努力?有什么衔接的计划?对行业有怎样深入的了解和挖掘?更让林琦困扰的是,许多意向投递的岗位往往注明只要2023届毕业生,部分互联网大厂则已早早启动了针对2024届大学生的校招。另一名2022届毕业生同样提及,2022年9月至今,她在招聘软件上投递了600多份简历,但至今只参加了10场左右的面试,“很多公司看到有空窗期的简历会‘已读不回’”。

2022年12月24日,在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们等候入场。“考公热”“考研热”之下庞大的“未上岸群体”,已构成青年就业市场不容忽视的潜在压力。“卷”是共同的感受。2022届毕业生王岩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后,在2023年春招参加了温州平阳县一所国有银行的招聘。让他惊讶的是,一个柜员岗位高达75人竞聘。一些中型私企的外贸业务、跨境电商岗位,“2020年最多要求英语四级,2023年要求英语六级,甚至专四、专八”。2022年“用三本学历就能应聘”的外贸单证员岗,2023年甚至出现“海归”的大学生。

为了筛人,一些热门行业企业提出了颇为苛刻的要求。财会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翟清在今年找工作时发现,不少企业开始要求研究生“毕业就拥有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会计师考试共七门科目,其中六门专业阶段科目的平均通过率不到24%。按照规定,本科生在读期间不能参加CPA考试。“要想在求职前顺利拿证,就必须提早规划,在研究生阶段每年通过至少三科考试。”翟清感叹,“但就算这么难了,企业给到持证应届生的岗位,月薪可能就5000元左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也感受到了企业用人思路的变化:疫情期间,企业在各项政策刺激下释放了大量岗位;疫情之后,“恢复”成为企业发展首要考量,在校招策略上更为谨慎,连实习门槛也水涨船高。“以前大学生想去互联网大厂实习,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现在各种限制增加,部分大厂招聘实习生的要求,可能和招聘正式工作人员的要求一样高,人员管控也更加严格。”

另一方面,在采访中,不少尚未确定去向的大学生求职者难以消化就业形势骤变之下的强烈落差感。翟清告诉财新,临到毕业,班里还有约一半的同学没有确定去向:“你说真的找不到工作吗?也不是。但是读完研再去找三四千元的工作真的很难受。”

本科毕业时,翟清一心备战考研,只随便投了几份简历,但当年“随意拿到的保底offer企业”,2023年甚至没给翟清一个笔试资格。从秋招开始,她累计投了200多份简历,“天天哭,资料填到都会背”。有时,她想不通自己“二战考研”、读研的意义是什么。“本科毕业时是疫情第一年,想着多读两年书再轻松一下,等疫情过去找工作就好了,没想到情况会这么差。”

对许多求职者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愿意做下去的工作越发不易。202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杨帆放弃“二战考研”,开始求职。从2022年10月至今,她在山东临沂陆续找了六份工作,从出纳、销售到客服,最短的只做了一周,最长的也不过两个月。

她细数其中波折:六份工作基本没有“五险”,只有一份签了劳动合同;有“月休两天”甚至“月休零天”的,也有老板欠薪跑路的。如今,她一边打着欠薪劳动仲裁官司,一边考虑去济南找工作,“感觉2023年形势不好,2022年在招聘软件上收到回复的频率高很多”。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如此难?

青年就业池换水

事实上,16—24岁青年失业只占整体失业人口的6%—7%,即使青年失业率上升10个百分点,对整体失业率的影响也不到0.5个百分点。但正是这“一小部分”人群不断加剧的就业困境,更显异常——2023年春季以来,社会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业迅速恢复,城镇25—59岁人口失业率连续下降,惟有青年失业率一路走高,甚至达到整体失业率的4倍,堪称罕见。

除了数字本身,青年失业问题的另一特殊现象,是反直觉的“高学历失业”——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学历越高、失业率越低的趋势,中国每三个青年失业人员,有两个接受过大学教育。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23年二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2021年城镇青年失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2%以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70%以上。

问题何在?“失业率是供需匹配的结果,重要的是看需求怎么变化,供给怎么变化。”毛宇飞说。

卓贤以“旧三大”和“新三大”来概括新一轮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侧最明显的变化。所谓“旧三大”,即曾被誉为“校招三巨头”的互联网、教育、房地产;“新三大”则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芯片等先进制造业“后起之秀”。

各行业上市公司员工数量的变化,直观呈现“风水轮流转”。自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产行业陷入现金流危机,民企频频爆雷。在2021—2022年,碧桂园( 02007.HK )减员30773人,员工规模缩减约三成,融创中国( 01918.HK )、中南建设( 000961.SZ )、中国恒大集团( 03333.HK )、金科股份( 000656.SZ )、龙湖集团( 00960.HK )等知名房企减员亦超万人,同比减幅分别达38%、52%、15%、73%、28%。而经历“双减”和民办教育规范后,教培龙头新东方、好未来的员工数量从2021年的最高点分别减少47%、83%。

与曾经的“校招三巨头”熄火相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成为本届校招最大“黑马”。过去一年里,比亚迪新增员工近29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数万人,吸收大量硕博人才。国内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 00981.HK / 688981.SH )增员近5000人,储能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增员3.5万人。

猎聘《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能源/化工/环保、医疗健康、汽车、机械/制造、电子/通信/半导体,是应届生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五大行业。其中能源/化工/环保应届生职位同比增长超40%,增长居各行业首位;电子/通信/半导体应届生招聘平均年薪达到18.83万元,领先所有一级行业。

不过,“新三大”虽然增势强劲,其岗位创造能力仍难充分补位“旧三大”萎缩之下的就业缺口。前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报告估算,2023年教育、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失业人员共计570.8万余人,较2019年增加240.5万余人,其中青年人员增加67万人。而教育行业失业人员近163.5万人中,青年失业人数占比超过一半,达82.2万人,较2019年上升60万人。从占比看,教育行业青年失业人口达到总青年失业人口的13%。

参考智联招聘平台2023年二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先进制造业需求占比稳定上升,但绝对数量上还不占大头。“先进制造业,包括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医药/生物工程、电气/电力/水利,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岗位占比大约是12%。”毛宇飞告诉财新。尽管需求收缩、景气程度下降,中介服务、专业服务/咨询、房地产、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金融仍位列应届生招聘岗位TOP6,提供近六成的就业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市场与政策研究所联席所长芦哲撰文提及,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青年失业情况比整体失业更严峻。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青年就业大量流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服务、公共管理等行业。但在年初疫情影响减弱后,经济复苏的主力是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的生活性服务业,而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复苏较慢,亦导致青年失业人口和25—59岁失业人口的分化。

58同城行业数据分析负责人修凡观察到,今年以来,制造业是各行业中较快复苏的:从二季度较一季度的情况看,新发布职位数环比上涨31%;对19—25岁年龄段的招工比例也上涨了5%,说明一些企业急需用工,甚至愿意多用新人。服务业复苏速度在其次,包括餐饮和旅游业。

但修凡也指出,青年更多想找的白领工作机会,不像三四年前那么多了。“虽然说现在整体的复苏在不断加强,但确实在这种白领岗位上,市场还没有完全回到早期比较巅峰的状态,这是个客观的事实。”

另一方面,就业池变动不仅仅是行业冷热差异,更有岗位内在需求的深层变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发展,在商业和贸易数字化影响下,即使是看似“通用”的岗位,其职业环境、工作内容、素养要求,都可能和以往迥然不同。

“传统的销售可能是面对面销售、电话销售,但现在我们看到了大量跨境电商运营、网络销售需求,这些新销售岗位会更多介入数字化的环境中。再比如HR岗位,以前企业招HR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但现在企业更想招的是HRBP(人力资源合伙人),不仅要懂人力资源的专知识,还要懂业务,甚至要懂一些编程、数据分析。”毛宇飞举例说。他观察到,以吸纳经管、人文类学生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如今更要求求职者具备数字化技能。

卓贤同样在企业调研中感受到了“数字化洪流”。在美团、淘宝等电商平台,数字化研发设计人员、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运营维护人员、数字化营销人才需求旺盛;而国家电力、电网等大型国企,也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扩大了数字化人才尤其是IT人才的需求。“有的甚至积极从大厂挖人,对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也非常欢迎。”

技术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据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在未来五年里,劳动力市场将结构性地变动23%的工作。在报告调研所覆盖的6.73亿个就业岗位中,调查对象预计结构性岗位增长6900万个、下降8300万个,相当于净减少了1400万个岗位。其中,大多数增速最快的职位与技术相关,AI和机器学习专家位居增速最快的职位榜首,其次是可持续性专家、商业智能分析师和信息安全分析师。预计最大的就业损失将发生在行政职位和传统的安全、工厂和商业职位,包括文书或秘书、出纳员和售票员、数据录入、会计。

行业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变动之下,“文科生”首当其冲。

“连美妆公司、商务助理都喜欢‘理科生’。”一名尚在求职的毕业生感叹。据智联招聘《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截至2023年3—4月,工学类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为56.9%,较总体高6.5个百分点;人文学科类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仅为41.3%,较总体低9.1个百分点。今年6月高考志愿填报季,“网红名师”张雪峰的话“报新闻学就打晕”“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更是戏剧性地折射了升学与就业之张力。

多名研究者亦担忧,若青年学历“内卷”却未与技能提升相匹配,将难以追赶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毛宇飞以数字化技能举例:“数字化技能分三层:第一层,会用Office软件,会排版、用公式、生成报表;第二层,有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对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预测;第三层,掌握一些编程技术,能将技术赋能到工作场景,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少受调研的企业雇主反馈,有求职大学生连第一层要求都难以胜任。

种种变量,将如何给大学生找工作带去新挑战或新机遇?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