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制造业工价回暖,就业零工化明显

发布日期: 2024-06-18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经济与行业发展, 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
关键词:零工, 就业, 制造业, 工价, 用工旺季, 丹丹, 用工, 数据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蓝领受雇者
地点: 上海市

相关议题:就业, 派遣劳动/外包工作, 灵活就业/零工经济/平台劳动

  • 中国制造业就业呈现零工化趋势,就业稳定性下降,派遣工在某些地区的企业用工规模中可达到一半以上。
  • 制造业工价虽有回暖迹象,但用工数量增长乏力,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变化。
  • 零工群体中不乏高教育程度的年轻人,但这部分人群面临的是低技能要求的工作,存在人力资本错配问题。
  • 零工化挑战了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劳动者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构成影响。
  • 制造业用工收缩普遍,出海潮和新技术应用是导致国内用工规模未明显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研究:中国制造业工价回暖,就业零工化明显财新

【财新网】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的约30%。但在制造业就业上,新的变化趋势已经出现:出海潮等多重因素冲击,招聘数量增长乏力;企业降成本应对波动性,零工或成用工旺季主力。

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就业复苏情况如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岭鹏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发布的制造业景气先行指数(LIMP)显示,制造业在2023年8—10月份呈现明显复苏,11月后复苏情况有所波动,到2024年,制造业温度再次回升,2月复苏明显。

总体较乐观,不同指标的复苏情况却有差异。“复苏主要体现在工价上面,但从用工数量上看,从2023年至今,用工数量还没有特别明显、稳定的复苏趋势。”6月16日,岭鹏产业与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副教授向宽虎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新技术 新产业 新就业——人工智能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论坛上称。

LIMP指数主要包含工价指数和用工数量指数两大指标。在向宽虎看来,工价上涨,但招工量并未同等复苏,可能折射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变化。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则关注到,制造业就业呈现零工化势态,就业稳定性下降。经大量实地调研,其课题组判断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地,派遣工占企业用工规模的比例可达1/3,用工旺季达2/3。零工化对社保体系完善、劳动者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提出挑战。

制造业用工收缩普遍

以美元计,今年5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7.6%,增速继续加快,高于市场预期;而据财新PMI,5月制造业PMI升至51.7,制造业景气度维持向好,供给、内需、出口不同程度扩张,分项数据中的生产指数升至2022年7月来新高,消费品类生产增长强劲。已有多方面数据指向乐观结果,但制造业月度招聘数量仍在历史相对低位。

据2024年5月LIMP指数月度指数分析报告,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业的招聘减少,引发了区域面试规模——即招工数量的持续下降。综合报告,2024年前五个月的累计月度招聘数量低于过去四年的同期累计值,制造业用工或遇结构性下滑。

“我们还发现,从2023年以后,招聘大户的招聘比重是有明显下降的。”向宽虎在论坛上称。其展示的图表显示,大企业(即近五年间月均招工规模在所有企业中排名前五的企业)2022年用工旺季期间月度招聘比重最高可达约62%;而到2023年,大企业月度招聘比重整体收缩,峰点亦下降约7个百分点。

用工指数增长乏力,制造业出海或为重要原因。国联证券研报显示,上市公司海外加速建厂,2023年海外建厂数量创历年新高。

“我们在越南调研时看到,很多国内大厂也在越南大量建厂。应该说2022年后出海潮在进一步提速。”向宽虎称,一面是AI等新技术带动全球需求增加,一面是国内份额下降,导致制造业“用工规模还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还没有明显上升”。

向宽虎亦提出,近年来,农民工对就近就业的偏好、对服务业的偏好等,也会在制造业供给端带来影响。

针对媒体屡屡提及的长珠三角“用工荒”,向宽虎呼吁理性、综合看待:从供给方面看,疫情期间农民工回流、返乡等可能造成了短期供给短缺,但长期供给仍然稳定;从需求方面看,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当前仍处收缩区间,部分劳动力向服务业新增需求转移。“单纯从制造业来看,我觉得用工荒不是一个问题。”

零工比例高,其中不乏高教育程度的年轻人

除用工规模变化外,制造业用工结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张丹丹团队基于某大型灵活用工平台的平台大数据、近3200份平台用户有效问卷、“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数据(CEGS)和实地调研,提出制造业存在大量低就业稳定性、高流动率、高待业率的零工群体。

“过去十几年中,3C(电脑、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占到了主要位置。而消费电子是有周期性的,劳动力市场波动性非常强,这是制造业减少固定工、增加零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式工解雇和雇佣的成本更高,企业为控制成本,也更倾向派遣零工。”张丹丹说。

零工比例有多高?张丹丹团队利用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制造业中派遣工占比约为33.4%;团队在实地调研发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用工旺季,零工招聘占比会进一步提升,高峰时可能触达2/3。

值得关注的是,零工群体非常年轻化,且平均教育程度不低——据张丹丹团队针对前述大型灵活用工平台约70万工人数据调研,工人八成为男性,九成为农村户口,进入平台的平均年龄是26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60%、其中大学毕业生14.6%,2023年后进入平台的工人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其中60%从事灵活就业,47.8%尚未被社保覆盖。

“我们在今年三、四月份这个时点上看,制造业整体流动性、待业率都非常高,有将近30%的人在那个时点上找工作。”张丹丹说。

张丹丹在调研中看到,大多数零工工作内容并不复杂,无需技能培训即可上岗。如此低技能要求的一线工作,使学历更高的零工,也未必能获得明显更高的报酬。“一些高教育程度的人去做这类工作,其实产生了人力资本的错配,也对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比如,我们到底要不要这么多高教育程度的人?还是说,我们要怎么引导这些人跳出低端制造?”

张丹丹呼吁,应根据现有技术进步程度,推断不同技能在智能化影响下的适用性,分析现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需求的适配性。

编辑 删除 返回